夏日來臨,家長常見腸病毒迷思你中了嗎?專家一張圖為你完整解惑
「勤洗手,預防腸病毒」這樣的標語大家朗朗上口,但怎麼樣洗手才正確呢?
家中小朋友即將開學,讓小朋友隨身攜帶酒精消毒能不能有效預防腸病毒?
欣安衛教小學堂駐站藥師聽到了各位爸爸媽媽的呼喚,因此本篇將腸病毒防治措施跟常見迷思通通報你知,讓家中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建立正確的預防觀念,一起跟腸病毒說掰掰!
常見腸病毒迷思破解懶人包
-
腸病毒 ≠ 小兒專門傳染病
腸病毒是一類傳播方式多元且傳染力高的病毒,各年齡層皆可能感染腸病毒
-
待在家中 ≠ 不會得到腸病病
只要接觸帶有腸病毒的糞便、飛沫,或接觸受汙染的飲食、物品,再接觸自己的口鼻,就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大人也可能把腸病毒帶回家導致傳染
-
腸病毒症狀 ≠ 純粹口腔手腳紅疹水泡(手足口症)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是無症狀感染或是只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發燒,口腔及手腳掌部位疱疹),但是仍有少數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為腸病毒重症前兆)
-
腸病毒治療用藥 ≠ 抗生素或抗病毒藥
目前感染腸病毒的治療方式並無特效藥物,僅能以症狀進行支持療法,即進行症狀緩解(如退燒、止咳等)
-
腸病毒痊癒 ≠ 不會再度被傳染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病毒型產生抗體,之後還是可能受其他病毒種感染;且痊癒後8-12週後糞便中都還可能帶有腸病毒
-
疫苗、酒精 ≠ 有效預防腸病毒
-腸病毒目前還沒有核准的疫苗可以施打,只能透過養成平時的良好衛生保健習慣來預防腸病毒感染
-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
-終結腸病毒:確實洗手、漂白水消毒、食物經過加熱,衣物浸泡熱水、少去空氣不流通場所
腸病毒是什麼? 只有小朋友會被感染到?
-
腸病毒名稱大解密
- 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了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等等,目前已經有超過100種病毒被歸為此類
- 「腸」病毒不是只存在於腸胃道(口腔、糞便等)中,在呼吸道(鼻水、痰液等)也能發現腸病毒的存在
- 幼兒、青少年、成年人等各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只不過成年人感染腸病毒通常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不易察覺為腸病毒引起
-
腸病毒傳染方式
腸病毒可透過多種方式傳播,且傳染力高,其傳染方式可由:
- 糞口傳染
感染腸病毒的人糞便中會帶有腸病毒,隨著糞便被排放至環境中,若汙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不慎食入受到污染的飲食,就可能造成腸病毒感染。常見的例如:手部接觸帶有腸病毒的糞便後,再接觸食物、餐具等,使病毒傳播
- 飛沫傳染
腸病毒也存在於鼻水、唾液、痰液中,隨著噴嚏、說話、咳嗽所噴出的飛沫傳播,若接觸到這些飛沫或沾有飛沫的物體後,再接觸口腔、鼻腔黏膜等,也可能造成腸病毒感染
- 接觸傳染
感染腸病毒常伴有紅疹、水泡等皮膚症狀,若接觸水泡內的液體,也會造成腸病毒的傳遞
- 垂直傳染
懷孕婦女可能透過胎盤或者分娩的過程將腸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簡單來說,接觸帶有腸病毒的糞便、飛沫,或接觸受汙染的飲食、物品,再接觸自己的口鼻,就可能感染腸病毒
超級傳染力腸病毒&常見發病症狀
每年的流行季從3月底開始,於5-6月達到疫情高峰,之後慢慢趨緩,至9月份因逢開學,會再度出現一波流行
-
病程發展
- 潛伏期:感染腸病毒後,平均約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也就是所謂的潛伏期,但需注意的是在出現症狀前就已經具有傳染能力
- 發病期:發病後一週內是傳染力最高的時期,之後病情好轉仍具又高傳染力
- 痊癒期:痊癒後8-12週後糞便中都還可能帶有腸病毒,因此仍不能掉以輕心
-
兩大常見症狀
- 疱疹性咽峽炎
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咽峽指的是口腔內頂部和後部區域)
- 手足口病
手、足、口出現小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也可能出現在軟顎、牙齦和嘴唇,身體出現水泡主要分布在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與嬰幼兒的表現不同,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紅疹、腹瀉或嘔吐等。但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因此倘若有重症前兆出現,須立刻送醫治療。前面提到有超過100種病毒被歸類為腸病毒,常見的有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不同病毒種引起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
四大重症前兆 出現立刻送醫
在感染腸病毒後的7天內,需特別注意一些重症的臨床表現,如果出現以下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持續嘔吐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雖然大部分腸病毒感染為無症狀或僅輕微症狀感染,但有少數會併發重症。(5歲以下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重症致死率約為1.3%-33.3%),因此家長們需要認識一般輕症感染的常見症狀和感染併發重症的症狀差異,並時刻留意小朋友的病情變化,在需要時才能即時應對
治療照護與預防
-
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可以使用,一般感染只能進行症狀緩解(如退燒、止咳等),且大多數會在7-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
照護技巧
- 鼓勵食用質地較軟、吞嚥較容易、低刺激性的食物
- 吃冰涼食物,降低口腔潰瘍的疼痛感
- 充足休息、適度補充水分
-
預防方式
腸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力,很難完全防阻病毒傳播,因此只能透過養成平時的良好衛生保健習慣來預防腸病毒感染。
以下提供家中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落實腸病毒預防方法:
- 勤洗手:
以肥皂洗手超過20秒,尤其在家長接觸小朋友前、接觸小朋友糞便或尿布後,以及飲食前、如廁後需要特別注意
內(手心)→外(手背)→夾(指縫)→弓(指背、指節)→大(大拇指)→立(指甲縫隙)→腕(手腕)
- 流行期間,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 新生兒及嬰兒鼓勵哺餵母乳,以提高免疫力
- 生病時應就醫,請假在家休養,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除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減少接觸新生兒
- 消毒方式:
*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清潔消毒
*攝氏50度以上能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或將衣物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許多人已養成酒精消毒的良好衛生習慣,但酒精以及許多化學藥物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參考資料
- 衛福部疾管署 – 疾病介紹 – 腸病毒
- 衛福部疾管署 -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Non-Polio Enterovirus
- Taiw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 Enterovirus / Enterovirus Infection with Severe Complications
- Uptodate - Enterovirus and parechovirus infections: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 Uptodate - Enterovirus and parechovirus infections: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